江河幕墻 | 首都博物館東館:用創新設計和技術 助力運河之舟揚帆遠航
瀏覽次數:|發布時間:2023-02-20
流淌千年的京杭大運河是中國歷代漕運要道,不僅承載了一條條來往其上的船只,更對南北方經濟文化交流起到重要作用。
坐落于大運河畔的北京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內,一座形似揚帆待發的巨輪的建筑悄然展露容顏,這就是首都博物館東館,又名大運河博物館,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新地標之一。
其設計理念源于古運河圖景中的船、帆、水三個元素,以運河為線索,將歷史文化融入建筑。建筑南側形似巨帆,高高揚起,北側形如船只,堅實厚重,勾勒出一幅運河圖景,成為鑲嵌在城市森海中的“古韻風帆”,享有“運河之舟”的美譽。
江河幕墻作為博物館主樓幕墻工程的建設者,正鉚足干勁,助力這艘“運河之舟”揚帆遠航。
首都博物館東館效果圖
首都博物館東館建筑面積9.7萬㎡,是一座集收藏保管、開放式展陳、科學研究、社會教育、文物保護與修復等功能于一體的智慧型綜合博物館,由主樓和市民共享大廳兩棟單體建筑構成。其中主樓地上三層,屋面為大跨度鋼結構,屋蓋由5塊單元組成,投影尺寸北側總長185.2m、南側總長228m,整體東高西低、北高南低。
主樓外形輪廓
江河幕墻負責主樓的全部幕墻工程,幕墻面積4.5萬㎡。由于建筑設計新穎,幕墻系統多,施工難度大,重任在肩,江河幕墻團隊精心策劃,攻堅克難,抗嚴寒、戰疫情,創新多項設計、施工和掛裝方案,為博物館建設貢獻了江河力量。
Part 01
大跨度斜面玻璃幕墻
為充分展示建筑“高揚風帆”的設計意境,同時考慮到既能保證室內有效采光,又能減少室外光線反射,江河幕墻在博物館主樓北立面采用了大跨度斜面玻璃幕墻系統。
該系統的玻璃面板坐落在與豎向幕墻龍骨連接的鋼托板上,不再單獨設置幕墻橫向龍骨,豎向幕墻龍骨與主體結構鋼橫梁連接,使幕墻面板與水平面成80°夾角,這樣一來,其自重及風荷載等通過鋼橫梁傳遞到兩側主體結構抗風柱上,既不會增加頂部主體結構的荷載,也解決了常規橫梁撓度變形導致的玻璃縫隙不均勻的難題。
大跨度斜面玻璃幕墻效果圖
Part 02
超大規格鋁拉網吊頂幕墻
鋁拉網吊頂分格效果圖
一般鋁拉網常用規格尺寸為600×600mm、600×1200mm,而該項目吊頂的鋁拉網為定制超大型板材,最大規格尺寸達1900×8500mm,采用2mm厚鋁板切割拉壓制作而成。由于不帶邊框使材料缺少約束,導致整張板材比較柔軟,因此對鋁拉網材料的加工、運輸、安裝等各個環節的要求極高。
鋁拉網安裝
在方案設計階段,江河幕墻創新使用了直徑為133mm圓管,通過抱箍固定的方案,實現了鋁拉網面材在安裝時能夠調節角度,從而有效控制了單元內鋁拉網的平整度,保證安裝后呈現出整面帆的外觀效果。
特別定制鋼托架安裝鋁拉網
由于無邊框鋁拉網材質柔軟,板塊尺寸規格超大,且是在吊頂位置使用,相對常規在立面安裝普通的幕墻系統,其難度大增。為了提高工效,團隊特別定制了專用“鋼托架”,利用吊車配合人工直接將型材推送入位。這種方法不但提高了安裝效率,還確保了鋁拉網的安裝質量,有效保證施工安全,完美解決了鋁拉網在吊裝過程中易變性、安裝難的難題。
Part 03
石材幕墻
主樓立面的石材幕墻,其龍骨系統采用了江河幕墻自主研發的鋁型材掛裝系統,除轉接件和主龍骨焊接外,其余連接均無焊接作業,大大降低了龍骨焊接的頻率,提高了工效。
為保證防水板材的完整連續性,江河設計團隊在立柱前端設計滑槽,角碼可在滑槽內移動,調節好高度后直接打釘固定,改變了傳統橫梁用角碼在立柱側面的連接方案。
安裝時,32mm厚拉槽面石材面板和35mm厚鑿毛石材面板錯縫安裝,表面呈不規則凹凸狀,石材中還自然鑲嵌了不規則的白色晶體,整個建筑在陽光的照射下盡顯斑駁古跡之感,完美呈現了首都博物館巋然壯麗的歷史畫卷。
石材幕墻實景效果
多個復雜幕墻系統順利施工,多項安裝難題被破解,背后是江河幕墻攻堅克難、不懈努力的結果,更是江河人勇于探索、不斷創新的體現。如今,首都博物館東館正在緊張的收尾階段,建成后將充分利用北京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,成為立足城市副中心,提升文化軟實力和展示城市發展的重要窗口。今年年底,這座嶄新的博物館即將和大眾見面,成為綠心公園的一道新風景,讓我們一起靜待運河之舟揚帆啟航。
保證采光充足
助力風帆高揚
充足的室內采光
用創新設計與技術
解決安裝難題
自主研發掛裝系統
呈現建筑古樸之美